一、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构建"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通道"的育人架构(图1),突破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瓶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突出三大维度:课程建设维度,基于OBE理念重构"基础-专业-创新"三级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图谱数字化覆盖;教学实施维度,通过虚实结合创新"三阶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赛研创"四维能力培养路径,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率提升40%;质量保障维度,实施"过程+能力"的动态评价机制,差异化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升学率提高20%。
本专业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20年成为宁夏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21年获批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宁夏回族自治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成效突出,校内外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学生专业认同度大幅提升,专业吸引力持续增强,专业转入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升学率提高到35%,毕业生中近80%在西部就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72%,职业发展状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成就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及行业高度认可。

二、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煤化工特色,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整个培养过程涵盖特色课程、智能化课程、跨学科课程、前沿课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面向产业需求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建立了模块化的专业方向课程;遵循专业整体知识观构建“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程制图+单元操作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概论+化工综合设计+化工安全与环保+毕业设计”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群,并对应开发了专业课程群知识图谱。在课程群内将4~6门专业课程打通,形成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通过逆向设计进行课程群的构建,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建立“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课程设计→化工仿真实训→化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线的梯度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2),通过实操与仿真、线上与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训练实践技能,提升创新潜力,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契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三、师资队伍
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本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63名,其中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达到78%,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11人,占17%,年龄、职称结构比例合理,已形成良好的梯队建设格局。团队中有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 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2人。
专业充分发挥名师及学术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相长发展态势。近五年,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1人获宁夏大学立德树人突出贡献奖、4人获宁夏大学立德树人楷模和标兵;专业教师共主编出版教材15部,建设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门、在线开放课程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完成教改项目13项,获得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区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项、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2个、行业优秀教材3部。获各类科技奖12项,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80余项,经费6000余万元,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经费近2000万;科研成果转化1000多万;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
四、校企合作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煤集团、宝丰集团、宝立集团、庆华集团等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特聘教授、校企双导师、青年博士企业挂职等方式搭建产学研平台,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学术讲座、学生实习等合作,使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深度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近四年本专业本科生以一作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明显增加。近两年本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到35%,升学率提高近20%。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师课题组进行科研活动,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复杂工程问题、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指导,真正实现“赛-学-教、产-学-研”协同育人目标。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近五年,本专业学生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大创项目等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及铜奖,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与创业”挑战赛三等奖,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二等奖、三等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