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宁夏大学副校长谢海涛带队到我县开展交流座谈,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及宁夏大学枸杞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聚焦枸杞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强化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深度耦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中宁县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中宁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宁枸杞产业发展的宣传片;宁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各位专家教授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枸杞种植技术升级、精深加工工艺创新、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校地融合关键领域,提出了可落地、能见效的意见建议。我县相关部门也积极回应、坦诚交流,充分展现了推动校地融合的诚意和决心。此次座谈会,明确了“科研对接产业、人才服务地方”的核心方向,也为下一步具体合作画出了“路线图”。今后我县各相关部门(单位)将继续积极主动与宁夏大学对接,围绕枸杞等重点领域,细化合作方案、明确推进时限,让校地融合从“共识”走向“实践”。同时,也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为专家团队开展科研、试验、教学等工作创造最优环境,让科技真正成为中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会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通过实地走访、交流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宁夏大学学生实习实践、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现代枸杞特色产业全链条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内容。(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Cu...
近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海涛带队赴中宁县、海原县调研枸杞和肉牛养殖两大特色产业,旨在深化校地合作,寻求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中的关键作用与合作路径,共促产教融合。本科生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调研组在中宁县实地走访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看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实习生。随后与中宁县政府举行校地融合发展座谈会。双方聚焦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学院共建主题,就枸杞产业人才引育、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关键技术攻关、新型产品研发、产业人才进修提升、枸杞职业体系建设、实习生实训经费保障和实习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调研组转赴海原县,实地考察了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和宁夏大山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肉牛生产企业运行实况与发展需求,为深化校地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对接关键资源。谢海涛表示,学校将在“5+N”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下,聚焦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强化与县级政府深度合作,深化校政行企协同,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体系,为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近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孟庆瑜一行来我校调研语言文字工作。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姬元龙、宁夏大学副校长赵晓佳参加调研。赵晓佳首先代表学校对孟庆瑜一行来校调研指导工作表示欢迎与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孟庆瑜指出,高校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语言文字工作建设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宁夏大学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作用,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示范引领。希望宁夏大学进一步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有机融合,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宁大智慧
25
2025.07
04
2025.07
28
2025.06
18
2025.06
18
2025-07
11
2025-07
11
2025-07
11
2025-07
09
2025-07
07
2025-07
一、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构建"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通道"的育人架构(图1),突破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瓶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突出三大维度:课程建设维度,基于OBE理念重构"基础-专业-创新"三级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图谱数字化覆盖;教学实施维度,通过虚实结合创新"三阶递进"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赛研创"四维能力培养路径,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率提升40%;质量保障维度,实施"过程+能力"的动态评价机制,差异化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升学率提高20%。本专业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20年成为宁夏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21年获批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宁夏回族自治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于2021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成效突出,校内外示范引领作用显著。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学生专业认同度大幅提升,专业吸引力持续增强,专业转入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升学率提高到35%,毕业生中近80%在西部就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72%,职业发展状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成就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及行业高度认可。二、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面向产业需求,突出煤化工特色,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整个培养过程涵盖特色课程、智能化课程、跨学科课程、前沿课程的课程体系;基...
2025-06-05
2025-04-27
2025-04-11
2024-09-27
19
2025-07
24
2025-06
19
2025-06
11
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