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以来,学校由教学型大学转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功能逐步增强。农学院做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学院,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学院重点思考的问题。
农学院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生产实习是相对较长的实践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在高年级期间有6个专业进行为期近半年的跨学期生产实习,另5个专业有三个月的生产实习。在此期间学生主要跟随教师参加科研项目(学校给每位学生200元实习费,其中50元用于论文答辩相关事宜,剩余150元远远不够完成试验及毕业论文,所以大部分经费由教师的科研承担),学生在科研点进行数据测试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生产实习方式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培养是可以肯定的,但也存在重研究、轻生产,实践环节太局限、学生分散、基本的生产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导致部分实习单位有微词,使得毕业学生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出现。
为改变这一状况,学院在去年下半年对生产实习进行大胆改革,要求学生集中“进园区,下厂点”,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并服务于企业,强调“生产第一,研究并重”的实习原则,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由企业考核,研究论文部分由教师根据科研情况设计指导完成,生产实习完成后要提交生产实习报告及研究论文各一份。为此,农学院相关领导及教师对实习单位全部摸底,选择规模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及企业进行洽谈,做为学生集中生产实习基地,在保留过去实习效果好的基地如宁大实验农场、宁夏大北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盐池县四墩子农业综合示范区、宁夏四正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农科院作物所,沙湖春集团、金河乳业等企业及宁夏吴忠奶牛专家大院等,新增了贺兰园艺产业园、金沙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固原三营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贺兰得胜工业园、宁夏国雄饲料公司等做为新的实习基地。
通过改革,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欢迎程度增加,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科学研究继续保持传统,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尽管改革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探索学院会使这一过程进一步规范化。(农学院教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