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巡礼—法学院】以德树人 以赛促学 学以导行 创以赋能—培养高素质本科实践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 2024-05-28 作者:来源: 访问次数:



法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政史系,宪法学泰斗、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宪法学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吴家麟先生曾在此执教。学院是自治区级“西部地区区域治理与民族发展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依托单位。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牵头成立了宁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宁夏大学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宁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现有法学、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辅修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来,学院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有民族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哲学、法学、民族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 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学位层次较高,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0人(含外聘),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塞上英才”、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国内引才312人才”、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各1人、自治区“313”人才2人、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1人,现有青年托举人才3人。学院是自治区人大首批基层“人大立法工作联系点”、自治区经济法学研究会、宁夏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会会长单位;多名教师入选自治区党委法律顾问、自治区政府法律顾问、自治区法官与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自治区法学会智库专家等。

自本科评估工作启动以来,宁夏大学法学院在备战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坚持“以德树人,以赛促学,学以导行,融以赋能”的发展理念。学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以此推动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实践。

一、立德树人 突出价值引领作用,创新党总支与基层教研室相结合推进“三全育人”

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意见》,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党组织优势和政治核心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法学院党总支创新党建模式,依据教研室设立6个党小组,将党建和教学科研有机融合,使全体教师深入认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明确课程思政不只是教师的教学业务范畴,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基层教研室增加教学场景,建好“第二课堂”。

(一)思政课堂走出教室,不断创新思政课程模式

将“党建+课程思政”的教学现场搬到教室外。目前,已经立项1项区级党建研究课题;承担1项区纪委研究课题;3项校级党建课题顺利结题;法律系党支部持续发挥样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被评为全区普法先进集体。行社系教工党支部书记被批准为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对象;创新“主题党日+”,开发微党课,焕发思政新活力。

(二)课程思政全覆盖,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路径,教育引导师生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必修课,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将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经验逐步推广至法学各方向;对于马工程教材做到“应订必订”,坚决守住意识形态红线。法学院高度重视法学专业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培育申报数字教材7部,研究生教材4部,其中双语教材1部、实务实训教材3部。学院还与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联合编写系列实务教材,包括《商法审判实务》《电子法务实务》《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审判实务》《婚姻家庭审判实务》《未成年人法律问题审判实务》《书记员工作实务》《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审判实务》等均在建设过程中。

二、以赛促学 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

(一)敢闯会创 参加多样比赛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鼓励通过“以赛促学,勇于创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培养空间。近年来,学院在“互联网+”“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全国法律院校法治辩论赛、全国高校知识产权法辩论赛、“寻是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等系列竞赛中先后斩获冠军近40项、特等奖7项、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9项。此外,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以赛促学平台,承办4届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西部赛区)”。

(二)多样实践活动,加强学科学习热情

从课堂“激励”,到科研“辐射”,实现师生双赢。2023年,法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人力资源与教学创新实践”学术论坛,鼓励师生开拓创新思维,为创新创业注入新想法。为保障法律学习全面深入落实,进一步营造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明理以悟大、增信以强信、崇德以修身、力行以报国”的师生党史知识竞赛、“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争创“宪法卫士”活动、“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主题演讲比赛等。

(三)以基地建设依托,推进法学特色建设

依托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项目筹建宁夏大学法治教育基地,对标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成宁夏大学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宁夏高校法治教育特色品牌。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始终与新中国发展辉煌成就、社会进步、改革进程和日常生活实际等紧密结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大力推动学生创新项目建设。这些年,法学院始终积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希望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以教师高水平科研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实现师生双赢的局面。


三、“产教融合”建好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重点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良性互动,实现实务-教育-人才的有机对接,达到学以致用,人才专项培育的发展目标。从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教学课程与理论型培养课程相结合,突出以学导行。通过提升法学班培养方案、行政管理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融合课程的比重,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完善我校优势学科的培养链。从产学研实践上,法学院先后和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中卫市中级人民法院、吴忠市中级人民法院、银川市人民检察院、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法院、宁夏辅德律师事务所、银川市国立公证处等16家实务部门签订了联合育人协议,每年向实务部门输送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全面贯彻落实多方位人才培育理念。

(一)“政校融合“ 扎实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还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建立2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拓展他们的职业视野和实践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实践合作能力。2023年,学院先后与隆德县人民政府、盐池县法院、彭阳法院、吴忠市中级人民法院、青铜峡邵岗镇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就业选择前期实践。目前建有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学生实践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二)坚持学科服务地方文化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院一方面在乡村振兴人才输出上,创新探索人才服务乡村发展,依法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学院也紧跟国家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专业性涉外人才。通过这些合作与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更广域的实践平台,同时也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政策发展,输出专业性、针对性人才,更进一步地落实地区法治保障与发展。

四、创以赋能:“双一流”专业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前,学院拥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民族发展与区域治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校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同时,学院汇聚了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自治区“313”人才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人才等多位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也为学院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院承担了1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社科基金课题,其中包括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了近800万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外,学院还出版了100余种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了1000余篇学术论文,并有70多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法学院还积极融入主流学术圈,与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

“双一流”专业建设是宁夏大学法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和实践教学创新,法学院正努力成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