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本科教育卓越教学团队】第五届宁夏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风采展

发布时间: 2025-05-16 作者:来源: 访问次数:


在本次大赛中,我校9支教师团队以深耕教学的执着信念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交出了涵盖新机械工程、农业资源及生物技术等专业领域的亮眼答卷。他们中有躬耕教坛三十载的学科领航者,有锐意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新生代骨干,更有跨学科协同攻关的课程攻坚组——虽教龄有别、术业专攻不同,却共同践行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革命。这些凝结智慧的教学设计、直击痛点的教改方案、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正在真实课堂中转化为激发求知渴望的星火。

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张波教师(团队)、李宏燕教师(团队)、王磊教师(团队)及邓文韬教师(团队)荣获一等奖;杨易教师(团队)、高永伟教师(团队)、张春波教师(团队)、宋佳乾教师(团队)及闫楠教师(团队)荣获二等奖。

张波

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夏高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

《企业工程实践(含毕业设计)》是面向宁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和智能制造专业方向大四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课程秉承OBE教育理念,肩负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重要使命,旨在培养具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意识和大工程观、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人才。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毕业设计大赛铜奖、优秀奖、佳作奖等奖励。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探索出的产教融合模式已经在青岛海尔、杭州三共、TCL瑞智(惠州)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区外多家企业推广,先后获得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二等奖等奖励,并支撑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宁夏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邓文韬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历史学本科专业负责人,中国史、博物馆专业硕士生导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团队成员。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特等奖,西部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特等奖,全区高校“我心中的思政课”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等教学荣誉。

《解读西夏》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领,揭示灿烂西夏文化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传承传播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营造“虚实共生”的学习环境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协同学习过程中交往交流,知识融汇,以“协同育人”与“具身化知”的教育理念塑造具有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跨学科人才,服务宁夏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李宏燕

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带领团队获国家级样板支部建设单位,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省级一流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有力支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围绕新工科建设理念,根据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要求,以厚理笃行求致知,勤思善践保安全为课程理念,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打造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学案例库,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教学活动,并借助项目驱动,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随刻潜入心〞育人之路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与提升,实现知识传承、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王磊

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生态学学科负责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宁夏生态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宁夏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讲本科生课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课程“3S技术及其生态学应用”“生态恢复工程与技术”“现代林业信息技术”。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课程,课程聚焦国家三农战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承“生态引领、问题驱动、3S技术赋能”的教学理念,按照新农科建设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土地资源原理与技术,了解学科前沿;具备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宏微观知识设计土地资源开发、初步评价与退化修复方案;掌握3S先进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增强技能水平。树立生态文明观,践行“两山”理念,具备“三农”情怀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成为符合西北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高永伟

宁夏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范)负责人,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

《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实践》是为物理师范生开设的一门社会实践课程,课程提出“科教引领 数智物联 教具强实”的核心创新改革思路,将校内开发的物理教具带进中学、社区、科技馆,主动服务国家科教战略,转变学生基础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数智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近三年带领学生为省内17所中小学超5000名学生开展科普与科学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

杨易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教育教学委员会委员,宁夏生物学会理事,主讲“遗传学”课程(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宁夏大学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类遗传探秘”课程(自治区线上一流课程),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宁夏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遗传学》作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三阶双驱动”教学模式,课程紧扣“遗传与变异”核心,以问题式案例式教学、小组协作翻转课堂、6S教学法形成三阶段螺旋式能力培养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驱动,强化过程性考核,构建完善的全方位、多元化评价体系,持续对标 “知识-能力-价值” 课程目标,形成“理论奠基为基、思政融合为魂、评价驱动为翼” 的育人生态,致力于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生物科学人才。

张春波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第二届中国十佳青年诵读艺术家,宁夏作协朗诵艺术学会理事,自治区大型语言艺术大赛评委。研究方向文艺与文化传播、语言艺术表达与沟通、现代礼仪规范。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一等奖。

《写作与沟通》是面向新闻学专业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团队聚焦于新闻专业人才获得写作与沟通的知识和能力,形成逻辑思维、受众思维、延展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达到“知写、巧创、传情”的目标,为培养具有新闻四力的新文科人才筑基固本。团队秉持“新闻四力筑基固本”的理念,确定了“项目驱动·三阶赋能”的改革思路。教学内容围绕新闻四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展开,教学资源软硬结合,教学设计采用三阶(基础夯实-场景迁移-价值输出)进行,结合评价改革,共同助力课程育人成效的提升。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精品项目、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项目。团队教师为各系统、各县乡公益授课达30余场,听众数量达到3000多人。

闫楠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师,获2024西部联盟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一等奖;宁夏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在众多教学技能及钢琴比赛中屡获佳绩,育人成效显著。

《钢琴主修》作为音乐学(师范)专业核心课,始终践行"智美融合"的教育理念。课程创新采用智能化教学手段,从演奏技法精研入手,通过经典作品解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打破学科界限,在跨学科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元素,构建起立体化的美育体系。同时深挖国韵内涵,以中国音乐为载体,让学生在提升技艺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培养兼具卓越演奏能力、创新教学思维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使命的新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

宋佳乾

宁夏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宁夏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宁夏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连续两届宁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三届宁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教改论文2篇,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副主编教材2部,专著1部。

《信号与系统》课程为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组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数理筑基,数智赋能,三法结合,育人铸魂"四个方面的创新性改革,打破知行合一的瓶颈,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聚焦工程职业素养,以案例促思政浸润育人;结合多元教学评价,形成“双数赋能、三法育人”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