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本科教育卓越教学团队】卓越农林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25-05-13 作者:来源: 访问次数:


一、团队简介

宁夏大学卓越农林本科教学团队为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聚焦自治区“六特”产业人才需求,以草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园艺国家一流专业为抓手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团队教学建设任务丰富,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政育人教学模式、打造一流课程体系、推动产教与科教融合等。

二、亮点举措、创新成果及优秀案例

1.草业科学案例

构建“三维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德育与专业能力深度融合。以自治区教改项目为支撑,创新“1中心-2聚焦-3落实”育人模式,将生态文明、工匠精神融入《植物学》等核心课程,开发情景式、项目式教学案例43项。实施"行走的思政课",指导学生完成《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等论文40篇,设计作品获校级艺术展演奖,家国情怀培养成效显著。通过17项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形成"科研反哺-技术转化-社会服务"闭环机制,指导学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苜蓿育种成果转化为《牧草育种学》教学案例,技术方案直接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

打造“四阶递进”创新能力培养链,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构建“课程作业-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社会服务”全链条体系,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5项(含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省部级奖项5项。围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等现实需求,指导学生研发果蔬保鲜技术获国际创新大赛铜奖,防沙治沙方案应用于宁夏生态工程,儿童友好空间设计成果被《山西建筑》刊载。近三年本科生读研率达60%,草业科学专业2023届读研率91.3%,毕业生就业率92%。

建立“林草+信息技术”跨学科培养平台。整合GIS、遥感等技术开发"智慧林草信息化服务"课程模块,建设4个国家级保护区实践基地,实施工业遗产更新等真实项目。构建"林草科学+城乡规划"交叉课程体系,将草种选育成果转化为《生态修复技术》教学案例,毕业生中20%投身生态保护一线。

开发“宁夏特色”教学资源库。编制《林草创新实践案例集》,涵盖沙地修复等7类本土化课题,建立基于AHP法的动态评价模型,联合企业跟踪培养质量。出版电子教材3部,建成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教学方案入选自治区重点推广项目。

2.园艺专业案例

构建“新农科+思政”嵌入式育人体系,形成全国示范性教学范式。以《园艺植物栽培学》等3门校级思政示范课为引领,将教育部思政建设纲要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创新开发"五维一体"教学设计模型(教材分析-思政元素融合-学情诊断-混合式教学-多元评价),出版《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录制《鱼菜共生系统》生产课程1门,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所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第八届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专业创新创业类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1项;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宁夏大学校级赛乡村振兴实战赛赛道优秀指导教师1项;获得宁夏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三等奖。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宁夏大学校级赛乡村振兴实战赛赛道一等奖。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第一名(一等奖)。

打造“OMO双螺旋”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依托《园艺植物研究法》在线开放课程,建成63个科研导向型微课资源库,构建"线上知识建构+线下项目驱动"的双循环体系,采用雨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OBE理念贯穿"情境导入-理论学习-项目实践"全链条。课程累计培养410名创新型人才,学生科研能力测评优良率达87%,主编教材入选全国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教改成果辐射23个省级行政区的99所高校。

构建跨区域协同育人共同体,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通过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实现宁青两省《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同步课堂,开发互动式电子教材与番茄栽培虚拟仿真平台,创建"理论-虚拟-实践"三级实训体系。其中虚拟实验操作准确率达95%,较传统教学提升80%,覆盖6302人次实验教学,形成"物联网+园艺"特色培养模式。团队主编参编6部新形态教材,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课程群,教改论文被引量达68次,助力中西部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与质量提升。

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参加2024年度草学类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奖

教学团队骨干赴浙江大学研修

叶林教授指导本科生开展鱼菜共生复合种养

园艺专业虚拟教研室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