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巡礼—文学院】一引领 两服务 三强化 四注重

发布时间: 2024-08-21 作者:来源: 访问次数:



宁夏大学文学院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文系发展而来,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2个方向(师范、文秘)和1个卓越教师培养班。本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2015年获批为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成为宁夏大学“西部一流专业”,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一、以“一个引领”为先导,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学院始终以“一个引领”,即党建引领为先导,持续筑牢师生的理想信念根基,高度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学院注重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依据教师学科背景设置功能党小组。其中“传塑育才”党小组坚持以“能力培养”为要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先后举办25 场读书会,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2篇。“乐享汉语”党小组举办“普通话大赛”“汉字达人大赛”等活动。学院党总支成员与教工党支部书记定期为学生上党课,通过课程思政、各类学生活动等,教育学生将个人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青春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以“两个服务”为使命,助力国家社科研究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紧扣《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中华文化经典整理和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获批并开展了“《朔方文库》编纂”“明清时期《诗经》拉丁文译介”、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俗字整理研究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长期在西部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助力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两次获得教育部的表彰。

(二)服务地方战略需求,助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学院师生在深入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胡玉冰及其团队先后出版《宁夏珍稀方志丛刊》《朔方文库》《朔方文库补编》,为宁夏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地方语言工程与推广普通话齐头并进,刘鸿雁主持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宁夏)”项目对宁夏方言的保护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杨晓宇、柳玉宏、于薇、杨敏等教师积极组织对口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红寺堡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杨睿老师带领学生参加2022年和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三、以“三个强化”为抓手,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育与建设

(一)强化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

学院始终将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一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引导教师始终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秉承“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精神,不断提高师德意识和教育水平。二是将师德师风作为年终考核及各类评优的重要指标,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立德树人方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教材、入课堂、入脑入心,已完成或在研8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二是选拔具有高尚师德、严谨学术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优秀教师组建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卓越教师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遴选意识形态坚定、专业素养扎实、富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努力做学生人生之路与学业之路的引路人。

(二)强化团队建设

学院多措并举,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一是积极申请立项各类教学团队,2021年获批校级汉语言文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023年组建院级 “卓越教师团队”。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院还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联合,组建并获批了校级“宁夏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学实践团队”等。二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获批区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1个,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三是结合学校“一体两翼”综合改革,成立了“中文本科工作组”“学科建设工作组”等相应的工作组并全面开展工作,确保改革举措在学院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三)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对新进教师实行半年的跟课备课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使他们能经常得到老教授的悉心指导。二是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让青年教师观摩资深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三是强化教师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四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以“四个注重”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学院始终坚守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教学理念,并着重强调“四深”原则,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深挖文献资料,探寻文化传承的脉络;倡导深读文本,领会深层含义,培养文学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深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深入品味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和人文精神。

此外,学院特别开设了“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心得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未来的教育职业道路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一是建立了包含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银川各 中学、宁夏人民出版社等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普通话推广和方言调查,旨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特别是师范生技能大赛、三笔字大赛、原创文学大赛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的学生在全区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夺得中学语文组一等奖,同时有30余人在原创文学大赛中获奖,并有40余篇文学作品在《朔方》《黄河文学》《银川晚报》等各大刊物发表。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院通过构建“四维”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术瞭望、交流与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在课堂外,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文学雅集等,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三是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研究,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近三年,我院本科生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多项。四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院教师的研究课题。通过与导师的密切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出独特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注重多方协同育人

学院重视协同育人,构建多元教育共同体。首先,积极响应学校“一体两翼”综合改革,与书院、学部紧密合作,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共同商讨教育改革、学生管理等问题,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化。其次,与中国文联、宁夏文联、宁夏评论家协会等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作家进校园”“阅读之星”推介会等,邀请赵磊、张学东、田鑫、计虹等区内外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学院还与区内一些中学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研习、见习和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走进中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教学设施的使用训练。此外,我们还长期聘请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孟瑞红等为本科生授课、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