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本科教育卓越教学团队】新工科背景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25-05-08 作者:来源: 访问次数:


一、团队简介

本教学团队是在建筑学院燕宁娜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包括:马冬梅、徐浩、刘佳、王彩君、拓晓龙、胡思斯、高全瑞(外聘工程师)。在新工科教育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建筑设计课程的弊端日益凸显,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背景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教学团队敏锐捕捉行业变革需求,针对传统教学痛点,提出目标复合、课程整合、校企结合、思政融合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并将其深度融入建筑学毕业设计及竞赛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为建筑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范本。

二、成果简介

团队直面传统建筑设计课程过于聚焦空间与形式操作、忽视多目标协同等问题,立足新工科背景,以培养复合型建筑人才为核心,构建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目标复合,打破单一设计思维局限;借助课程整合,优化知识结构体系;依托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实现思政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推动建筑设计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革新,并在毕业设计及竞赛中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三、成果实施情况

(一)目标复合:多维导向重塑设计思维

在设计教学中,团队摒弃传统重形式轻内涵的教学模式,引导高年级学生认知设计过程中的多种约束条件与多目标导向。从城市规划、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出发,鼓励学生探索综合性设计解决方案。同时,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任务书、过程考核、成果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2篇教改论文;2位青年博士教师成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位青年教师斩获横向课题1项,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为目标复合的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二)课程整合:协同创新优化教学体系

团队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成功举办“2024年专业建设暨教育教学创新研讨会”(图1)深度整合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将设计主干课与同步进行的专业理论课有机融合,打造紧密关联的课程群。专业课作为设计课的理论基石与专题教学模块,为设计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设计课则作为专业课的实践应用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协同。(图2)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师生的教学负担,更有效避免了重复教学与低效教学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团队成果斐然,出版普通教材1部,与学校数字化教材建设同步推出1部数字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助力课程整合目标的实现。

图1 专业建设暨教育教学创新研讨会专家合影

图2 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矩阵

(三)实践创新:多元融合凸显课程特色

团队积极探索教学创新路径,将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与设计课程紧密结合。学生在参与竞赛与项目过程中,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成果,提升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实践,反哺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同时,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大赛、青教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水平。团队4人次在自治区级、校级等教学类竞赛中获奖;累计指导学生大创项目4项,助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10项大奖,成功凸显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特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培养创新路径。

(四)思政融合:价值引领培育时代新人

团队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设计系列课的毕业设计环节,多层次、多角度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图3)教师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融入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教学成果显著,1位教师成功获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团队教师党员组成的小组荣获校级“先锋党小组”称号,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在教学实践、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而不懈努力,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图3 课程思政在毕业设计课程中的融入路径